首页新闻资讯温州原创评论辟谣短信视频智慧微阅房产汽车教育财经居家家电健康育儿旅游书画图片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 : 宣传温州 > 资料 >正文
最美
专题
频道推荐
致敬英雄!听听温州这些抗疫英雄的心里话
来源:温州网 时间:2020-11-26 10:53:00 字体:

温州网讯  敬畏生命,致敬英雄。11月25日上午,温州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总结表彰大会召开。

会上,温州市中心医院党委书记黄建平,附二医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张晓隆,温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余向华,附一医抗疫临时党支部书记、感染内科副主任医师陈迎晓,苍南县人民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张天晓,瑞安市安阳街道育才社区党总支书记李群微,瓯海区梧田街道党工委书记王珧珽,温州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吴呈钱等8名先进代表作交流发言。

以下为各先进代表发言摘录:

抗疫先进代表发言摘录

生死时速 同心战“疫”

黄建平

温州市中心医院党委书记

温州市中心医院(温州市第六人民医院)作为浙江省最先开放的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温州市抗击疫情的主战场,第一个冲入了疫情的“风暴眼”。我作为医院的负责人,亲历了整场惊心动魄的“战疫”,接下来我将与大家分享三个关键时间段。

第一个时间段

1月17日凌晨5点,医院接到了疫情的命令,说温州可能有一例病人要到我们医院来,要求我们尽快启动传染病的专门病房。接到电话的那一刻,我马上联想到03年的非典,不明原因,传染性很强,死亡率很高,特别是会人传人,我的神经一下子绷紧了。

当下我马上部署六院的应急工作,快速转移病人,按照人传人的防范要求,做好隔离病房和负压病房的改造,因为临近春节,工人都回家过年了,我们的院长、科长、医生、护士便自己当起了“工人”。与此同时,首批17名医护人员迅速集结,是清一色的8090后,年纪最小的只有22岁。看着这群孩子们自告奋勇地报名一线,我觉得很暖心的同时也很担心。面对未知病毒的危险和与家人分离的无声战场,没有人犹豫,没有人退缩,更没有人瞻前顾后。

就这样5个小时,我们完成了所有的准备工作,当天便收治了浙江省第一例新冠患者,也开启了从未有过的艰巨战斗。

第二个时间段

大年初一凌晨1点,接到国家卫健委的紧急通知,浙江抗击新冠肺炎紧急医疗队于当天下午2点30分出征武汉。当时,医院的人员严重紧缺,我们毅然选派骨干驰援武汉。新春佳节,本是万家团圆的日子,但我们的援鄂队员们来不及跟家人道别,便要出发前往武汉。护士胡珍珍与在外工作的丈夫,甚至见面还不到24小时就不得不忍痛分别;而我们的首批援鄂医疗队队长——陈身贤临危受命,瞒着年迈的父母,毅然奔赴武汉。

大家都知道当时武汉的情形十分严峻,很可能去了就回不来了。天平的两端,一边是需要照顾的父母、伴侣与子女,一边是需要支援的国家重灾区“武汉”,他们毅然选择支援武汉,这就是我们医务人员,逆行出征,舍小家为大家。送他们出征的那一刻,我把医院仅剩的200套防护服中拿出60套让他们带去,反复和他们说“你们一定要做好防护,保护好自己,医院永远是你们的坚强后盾,大家都等你们平安归来”。这一幕我永远也忘不了。

第三个时间段

作为全体职工的“大家长”,我肩负着守好“战场”和顾好“自家孩子”的双重责任。自1月17日起,我便驻扎在医院,与“战友们”共同进退。每天都非常紧张,却又穿戴整齐,坐镇指挥,只为当好大家的“定心丸”。

经过大家的努力,除夕夜那天,我们救治的浙江省首例新冠肺炎患者出院了。当时,全省乃至全国都笼罩在新冠肺炎的迷雾中,首例患者的出院不仅提振了我们医院“抗疫”的信心,更是给全国人民注入了“强心剂”。消息经人民日报的微博转发,阅读量达3.6亿,获点赞612.1万。

当然,在医疗救治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许多困难。记得,浙江省首例危重症患者张女士,刚进入病区时,情绪极度低落,拒绝配合治疗,经过我们的耐心开导和悉心救治,张女士慢慢有了笑容,开始配合治疗,逐渐从大小便都需要别人照顾到最后自行走出医院。出院时,她这样跟我们说。正是因为我们科学的救治方案和贴心的医疗服务,赢得了患者的信任与康复。

回顾整个抗疫过程,我们医院共收治了159例新冠肺炎患者,是全省收治新冠病人最多的医院,救治成功率稳居浙江第一,实现了病人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为全省提供了“温州经验”。这份荣誉的背后,是一份份坚定的请战书、是一个个鲜红的拇指印、是一句句掷地有声的“我先上”。

同志们,朋友们,抗“疫”取得的成绩离不开上级领导、兄弟单位以及本单位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我们将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断攀登奋进,努力打造人民健康防线的“重要窗口”。

出征武汉,我们没有理由不拼命!

张晓隆

温州附二医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春节前夕,一场旷世疫情在武汉突然暴发,一时间,武汉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磨难,前线的医务工作者因为防护物资的短缺和夜以继日的奋战接连倒下。1月23日,浙江省要组建首批援鄂紧急医疗队。得知消息后,我马上告诉爱人“我要去支援武汉”。她含着泪说:“既然你已经决定了,你就去吧,家里有我。不过,你最好问下咱爸的意见。”

父亲是一位年近80岁的主任医师,在他那个年代,经历过太多传染病的抢救过程。当我告诉他要支援武汉时,父亲沉默了很久,最后只说了8个字“你一定要平安回来”!那时的我内心无比愧疚,但还是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1月25日大年初一凌晨1点,我们接到通知,早上8点就集合出发。

为了能给前线战友送去更多的医疗物资,队员们扛着大包小包的防护物品,经过17个小时的长途奔波,终于在第二天凌晨2:30抵达武汉。

当时武汉的疫情,其严峻程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医疗设施简陋、防护物资缺乏、医务人员严重不足,医院超负荷运转。更令人意想不到和痛心的是,我所在的武汉第四医院17病区,整层楼住满了当地被感染的医务人员。此起彼伏的呼吸机报警声时刻绷紧着我们的神经,稍纵即逝的生命深深刺痛着我们的内心。我们暗下决心,为了救人,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去!

我们收治的基本上都是重症、危重症患者,隔离病房内没有家属,没有护工,所有的工作都由医务人员来承担,除了常规的治疗,还要为患者擦洗、喂饭等等,甚至病人去世后的遗容整理都由我们来完成。这个时候,我们就是患者的亲人。

隔离病房里,每一位患者都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我们一个温暖的拥抱,往往能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心理安慰,坚定他们战胜病魔的信心。为此,队员胡丹红专门牵头组建了心理支持医护专业组。但同时,因为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我们的很多队员也相继出现严重失眠、体力不支的状况,80后护士马萍还哮喘发作,非常危险……好在队员之间相互鼓励、互相照顾,通过及时的调整和治疗,继续投入战斗。

在我救治过的患者中,印象最深刻、最让我感动的是一位47岁的患者,他叫肖贤友。从他入院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们全力救治,日夜守候在他的身旁。他感动地说“你们已经尽力了,我死而无憾!”还坚持把妻子买来的贵重药物捐给更需要的病人,并颤颤巍巍地写下遗言:“我的遗体捐国家”!这短短七个字,字字扎心。在生命弥留之际,这位平凡的中国硬汉,首先想到的是为新冠肺炎的研究贡献自己的全部。他面对死亡的坦然和大义,也一直在鼓励着我们,不惜一切代价,全力以赴抢救生命。

是的,不惜一切代价。在救治期间,一位60岁的新冠肺炎患者突然出现心肺骤停,这时,我们只有4-6分钟的黄金抢救时间,每一分每一秒都意味着生的希望,我们根本来不及做好全面防护,就紧急给患者进行了感染风险极高的气管插管,经过1个多小时的艰苦抢救,终于把患者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事后很多人问起为何如此拼命?在我看来:生命至上,如果能用自己被病毒感染的代价,换回病人一条鲜活的生命,我们没有理由不拼命!在临床救治过程中,我们不断优化救治流程,提高救治效率、降低病死率。当时,全国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率居高不下,而我们病区的死亡率已降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这也正是我们倍感欣慰的战果。

在出征武汉的73个日日夜夜,我们协同作战、克服万难,看到病人死里逃生、痊愈出院的那一刻,我们更是感觉所有的艰辛与付出都是值得的。

向险而行,归来无恙。在浙江省援鄂医疗队中,我们团队工作时间最长、工作量最大、收治重症、危重症患者和出院人数最多,实现了“打胜仗、零感染”的目标,圆满完成各项救治任务。

各级政府、武汉前线指挥部对温医大医疗队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社会各界对我们也给予了极大的关心与支持。我们也永远不会忘记那些战士没能穿越黑暗,成为了夜空中最亮的星,我们将在最深切的哀悼和缅怀中积蓄前行的力量。

疾控人的战疫十二时辰

余向华

温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

我是一名疾控工作者。今天,站在这里,回顾疫情期间,温州疾控人争分夺秒、全力以赴、共战新冠的十二时辰,仍觉得历历在目、惊心动魄。

1月17日,农历腊月廿三,温州全城正沉浸在喜气洋洋的新年气氛中。凌晨3点半,我突然接到省疾控中心的电话:由我们中心连夜送检的样本结果为阳性。这一结果的确认,正式宣告了浙江首例新冠病人的出现!作为一名老疾控人,我深深预感到这背后潜藏的重重危机。

危机就是命令,我们迅速了启动应急预案,成立了应急指挥部。我带领应急队员奔赴医院,开展流调和采样检测,全面排查传染源。同时,同步开展密切接触者的追踪排查、病例搜索以及疫点消毒等工作。晚上11点,各路疫情处置相关信息汇总完毕,我一分钟都不敢耽搁,又立即着手撰写首例病例流调报告,写完报告已经是次日凌晨3点。

面对未知的病毒,温州疾控人度过了最初令人忐忑的十二时辰,也默默推上了战疫的枪膛。

1月20日中午,鹿城区报告1例温州银泰员工感染病例,当天下午又报告1例。也就在这一天,钟南山院士发布消息:新冠肺炎存在人传人现象。

这是个令人揪心的时间点,因为正值岁末促销,银泰百货一天客流量数以万计。果不其然,1月21日下午,短短两小时内,我们再次接到2例银泰相关病例报告,这意味着温州已经出现聚集性疫情。病毒传播之迅猛,形势之严峻,让所有人始料不及。温州疾控人随即迎来了与病毒正面对决的十二时辰。

1月21日下午5点,全市疾控系统迅速集结,51支应急队伍分头出击、150多名疾控人争分夺秒地开启了对密切接触者的地毯式搜寻。1月22日上午8点半,市卫健委紧急召开专家研判会,在我省尚未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的情况下,我们果断提出了银泰暂停营业的建议。当天下午4点半,银泰正式关闭。而这一决定,也成为打赢这场阻击战的关键之举。

2月18日,奋战了整整一个月的温州,终于迎来了新冠病例的“零新增”,疾控人的工作重心也随之转向了“外防输入”。3月2日上午9点,我们针对复工复产、境外来温人员增多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开展了专题风险评估,制定了机场健康异常旅客处置流程。晚上10点,我们接到机场报告,一架来自韩国的境外航班上,发现7名乘客健康异常,被紧急送往发热门诊。放下电话,我立即带队赶到医院。其中一名乘客因过度紧张,对流调采样工作十分抗拒。我们一次次解释,一次次劝说,整整花了三个小时才完成处置任务。春寒料峭,脱下厚厚的防护服,来不及换下湿透的衣服,我们又开始撰写调查报告直至天亮。这是疾控人在新的战场继续坚守的十二时辰。

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全市600多位疾控人像“隐形的战士”夜以继日,默默守护着人民的安全健康。

记得有一天,当我核对完最新疫情通报信息已是凌晨2点多,回头一看,身边负责信息汇总的同事潘琼娇已经困趴在了办公桌上。我轻轻拍了拍她,提醒她可以回家的时候,她猛然惊醒,突然失声痛哭起来。都说成年人的眼泪都是默无声息的,琼娇的这种本能反应却让我无比心酸,要知道那时我们已经连续30多天凌晨两、三点才能结束工作,很多人甚至回不了家,背负心理和身体的双重压力,我们真的太需要一个情绪释放的出口了。还有,瓯海区疾控中心办公室主任叶婷婷,疫情期间身兼数职,连续50多天坚守在重要岗位上。由于持续作战过度劳累,突发“暴发性心肌炎”,被紧急送入医院抢救,经过全力抢救才死里逃生。是啊,在危急时刻,无暇自顾的疾控人,心中装着的只有人民。3岁的女儿经常打电话质问我:“爸爸,你那么久都不回家,你是不要我们了吗?”妻子也会心疼地说:“非典你在一线,汶川地震你在前线,禽流感登革热也没落下,怎么每次都有你?”不同的疑问,似乎只有一个相同的答案:没有安定的国,哪有温暖的家。

在和病毒交锋的战场,我们迸发着点点星光,照亮了被疫情阴霾笼罩的城市,温暖了百姓苍生。今年9月8日,我作为全国抗疫先进个人走进了北京人民大会堂,这是一份属于全体温州疾控人的荣誉。当前,战“疫”未到松劲时,巩固疫情防控战略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我们将一如继往,用责任与担当守护温州、守护健康!

火线淬初心,战疫显忠诚

陈迎晓

温州附一医抗疫临时党支部书记、感染内科副主任医师

我是陈迎晓。是一名医生,也是一名党员。

2020年初新冠突袭,距离武汉千里之外的温州成了孤悬于湖北之外的“重灾区”。空前严峻的抗疫阻击战在温州正式打响,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作为我市唯一一家收治危重症患者的省、市两级定点医院,迅速成立了抗冠医疗队临时党支部。而我作为支部书记,带领并见证了“战疫当前、党员先行”的每一个感人瞬间。

“我一定要上一线!”

医生工作越是节前越是忙碌。春节前夕,婆婆在老家苍南左脚骨折,我一直不得空回去探望,丈夫长期援助宁夏工作,我们就盼着放假一起回去看望老人。没料到除夕上午,医院突然召开紧急会议,通知要马上组建新冠隔离病房,并抽调人员参加一线抗疫工作。我当时脑海里就只有一个念头:“我一定要上一线!”于是当场就报了名。

回家的路上,我的心情有些忐忑,上一线就意味着一个月不能回家,丈夫的探亲假只有半个月,他会同意吗?当我把这个决定告诉他时,他果然懵住了,但很快就冷静下来说:“你放心去吧,家里一切有我。”看着他帮我打包收拾行李,女儿不解地问:“妈妈,你要去哪里呀?我们不是要一起回龙港看奶奶吗?”我回答:“医院现在有很特殊的情况,非常需要妈妈先去治病救人,你觉得妈妈的选择对吗?”女儿很不舍地说:“妈妈,你是医生,你该去的。”听到这句,我紧紧抱住了她,湿了双眼。当时,谁也不知道疫情的严重程度。会不会被传染?能不能平安回来?我不愿也不敢去细想,女儿是我心底最深的牵挂。除夕夜,我偷偷在她枕下放了压岁钱,匆匆出了家门,准时进了隔离病房,开始了与新冠病毒艰苦卓绝的战斗!

“困难的任务交给我!”

随着温州的疫情日益严竣,1月30日,院党委决定在隔离病区——这个距离危险最近的“战场”上,成立抗冠医疗队临时党支部,我被推选为临时党支部书记。那段时间,病人数量激增,救治流程尚未完善,我们遇到了很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医护人员的压力都特别大。作为支部书记,我把新冠救治团队微信群做了置顶,即便是夜休,手机也不调静音,睡觉也不敢太沉,因为生怕错过任何一个重要电话、漏过任何一条重要消息。共产党员和医务工作者的“双重”身份让我们的支部党员有了加倍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我们夜以继日奋战在最前线,成为抗击疫情的中流砥柱。

“请允许我加入中国共产党!”

火线淬初心,战疫显忠诚!在抗击新冠肺炎这场大战大考中,党员干部迎难而上,尽显忠诚,吸引和鼓舞着一批又一批的白衣战士前赴后继加入这场战斗。我院先后有900余名医务人员投入抗疫一线,其中10余名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护士赵丽君是第一位递交入党申请书的,那天她拉着我的手激动地说:“这次抗疫,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身边党员同事奋不顾身的勇敢和不计个人得失的担当,虽然我快退休了,但还是想争取入党,我想给女儿做个榜样。”

在这场抗疫斗争中,党组织始终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疫情期间,院领导班子多次到休养点看望慰问一线医务人员,选派中层干部与我们一一结对帮扶,第一时间解决我们的困难与诉求,让我们身在火线,却无后顾之忧。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3月16日,温州市最后两例危重症患者从我院治愈出院,那一刻,我们喜极而泣。9月8日,我院新冠肺炎救治团队因防控工作表现突出、成效显著,获得全国抗疫先进集体的荣誉,作为温医人我们无比骄傲与自豪!作为党员,我们将一如继往,不忘初心,不负使命,让党旗在抗疫一线,更在人们心中高高飘扬!

逆行的力量 托起生命的重量

张天晓

苍南县人民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我是张天晓,老家湖北。2002年我来到温州,就一直在苍南县人民医院工作。2020年的新冠疫情,对湖北、对温州都是一场历史大考,而苍南在温州地区最早实现确诊病例清零,最先列入低风险地区,并实施复工复产,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我作为一线医护人员,更是知道这份成绩是多么来之不易。

付出:以勇气为盾

1月22日,苍南县第一例确诊患者的到来,像一声嘹亮的号角,将我院各科精兵强将迅速集结。作为苍南和龙港的定点医疗机构,我院随即承担起了两地新冠肺炎的救治重任。

1月23日武汉封城,我的同事易同燕第一时间请战,逆行武汉。她的选择让我们心生敬佩,却也无比担心:谁都知道这是“拎着脑袋去的”,能不能回来,都是未知数。我在心里默默祈祷她平安归来,也暗暗下了决心:你去保卫我的家乡,我来守护温州“第二故乡”。

“生命至上,人民至上”,是中华民族融入血脉的道德坚守。面对未知的病毒,病人难免会感到焦虑、恐慌。赶在武汉封城前回到老家龙港的患者安女士,本以为“死里逃生”,却还是因为感染住进了院。入院后她充满焦虑,抗拒治疗,我们的范兴恳医师得知她胃口不好,便亲自为她煲了汤,还绞尽脑汁把病房变成“健身房”,手把手教她打起了太极拳。

还有一位特殊的病人让我印象深刻。他是一个艾滋病患者,本身免疫力低下,在疫情期间出现了发烧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随时有生命危险。按常规,医生在隔离病房连续工作不会超过4小时,因为负压病房密不透风,穿着厚厚的防护服,“4小时”已接近一个人体力的极限,但考虑到非常时期人员、物资都十分紧缺,以及这位患者的特殊性,医院的三位医生主动请缨,8小时轮班值守,对这位病人实行24小时全程陪护。

你若性命相托,我必全力拼搏。但谁不是血肉之躯,谁又真的无惧生死?我们也会反复检查护目镜戴得紧不紧,防护服有没有破损,还经常给自己测体温,更会因为压力大到无法排解,到空旷的马路上大吼几声。但穿上白大褂,我们又都成了坚强、勇敢的战士!

收获:以感恩的心

42天的战疫,辛苦不言而喻,却也是收获满满。

我们收获了胜利的喜悦。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患者一批接一批地康复出院。我们不仅实现了温州地区确诊病例的率先清零,还实现了医护人员“零感染”,出院患者“零复阳”。

我们更收获了一位特殊的“战友”。首批康复出院的陈先生在得知自己的血浆能救人后,第一时间来到医院,毫不犹豫捐出了血浆,他说:国家治好了我,我也要帮助别人。这份血浆,是一份生的希望、也是一份爱的奉献。它让大爱回流,让我心生感动。

支持:以爱的名义

白衣天使们用最长情的陪伴来“告白”患者,却对家人充满了亏欠。除夕那天,我匆匆扒了两口年夜饭就起身赶回了医院。随后的一个多月,我奔忙于一线,一直没能回过家。有一天,我突然很想念家人,就和爱人讲,你把儿子带来看看。当我在病房二楼的窗前,看到妻子在远处摇下车窗,儿子露出脑袋的那一瞬间,一阵心酸涌上心头:危急时刻,我们从不缺席,大难之前,我们总有担当。但我们却缺席了太多孩子的成长,把太多的家庭重担留给了家人。一个个勇敢的人,撑起了一座伟大的城,而这背后,是一个个温暖的家。

一首歌叫做《逆行》,是我院缪克己医生的妻子专门创作,并和孩子一起演唱的,在分别的一个多月里,他们就是用这样的方式,为白衣战士们加油打气。

就如歌里所唱“逆行的力量,托起生命的重量。”回顾战疫的岁月,我们无悔于每一次无畏的逆行,自豪于每一次生命的托举!我们更坚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一定能够继续发扬伟大的抗疫精神,夺取全面胜利!

守护,是基层干部最重要的责任

李群微

瑞安市安阳街道育才社区党总支书记

我来自瑞安基层社区。

2020年1月21日这个不寻常的日子,就在这一天,瑞安确诊的第1例新冠肺炎,就在我们社区边上,直线距离不到500米!社区微信群、朋友圈顿时炸开了锅,几百个电话、上千条微信冲向我的手机。有居民担心,离得那么近,是不是一阵大风就会把病毒吹到我们社区来? 

我也慌了神,6个社工,要管理11个小区、212栋楼房、1.4万人,我的心里真没有底……防护口罩没有!防护服没有!人手?更没有!咬咬牙,我们必须先冲上去! 穿上红马甲、戴上普通口罩,就去面对面排查隔离对象。当时真没有想那么多,一心想的就是:一定要挺住,守住我的家园!一层一层的“扫楼”,都抬不起腿了第二天还得继续,一些不理解的居民恐慌的连门也不开……还要上百个电话、无数条微信,常常是,上一通电话刚放下,下一通电话又进来了,每天连轴转忙到凌晨1点。有一天午夜,正当我回到办公室躺下,一位居民打电话过来说:社区里来了一辆武汉牌照的汽车。我一个机灵就从沙发上跳了起来,连外套都没穿就冲出了办公室……当时确实担心啊!

那三个多月,我和同事们都拼了!一天最多睡两三个小时,半夜自动醒来睡不着,脑子里总是一遍一遍地回想:哪里有物资?哪里还有漏洞?该怎么去找?怎么去补?期间儿子经常打电话过来问“妈妈,你为什么不回家?”拿着电话,我的眼泪滚出了眼眶,我确实不是个好妈妈……母亲悄悄送来补品,对我说“我马上走,不给你添麻烦,你一定一定要保重啊”…… 

后来随着疫情愈发严峻,我们先后出现308名对象需要隔离,有些对象抵触情绪非常强烈,有抱怨吃住条件差的,有质疑我们管太多的,更有破口大骂的:“ 明明疫情没那么严重,凭什么限制我们出门?你们这些人吃饱了撑着没事干吗?大家被骂的情绪崩溃忍不住哭起来,一名年轻社工当场扯下工作牌,哭着说:“我不干了,拿这么点工资,危险又受气。” 我赶紧跑过去,心痛的抱住了她!安慰她将心比心,理解隔离对象的难处:“谁不渴望自由生活,但是疫情如果扩散,整个社区都有危险,这个时候我们不能当逃兵啊。”在我的说服和带领下,大家用真情服务融化“坚冰”,每天发送信息问候,陪聊安抚到深夜,满足各种生活所需。后来,隔离对象居然特意发微信给我说:“对不起,我前段时间态度不好,请谅解。”那一瞬间,让我觉得,一切都值得! 

要防止疫情入社区,必须全封闭,靠我们社区是远远不够的,力量藏在群众之中。我们发动业委会、物业、离退休干部,用尽了各种办法劝说他们参与值守,建立了138个微网格,及时发布信息,回应居民关切……就这样,居民从犹豫不前到主动请缨,从寥寥无几到整齐划一,有368名市、街道下派党员、居民志愿者日夜轮守,还有的居民送帐篷送点心,自发筹集送来了两万个口罩、800瓶消毒药水,并对我们说:“你们社区女同志在寒风冷夜里守着,我们都看在眼里,你们保护我们,也要保护好自己啊……”我的心被暖到了,原来真是“老百姓在干部心中的分量有多重,干部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

从1月21日到现在,整整九个多月过去了,我们社区共同守住了“零病例”、“零感染”,从始至终,用红心修筑防线,用真心守卫家园。就像电影《我不是药神》里说的:“有些事,总要有人去做,才看得见光。”我们的坚守,是万千社区干部抗击疫情的缩影。我们相信,疫情中凝聚起来的磅礴力量,将使社区建设得更加温暖、更加美丽、更加幸福!

召之即来战“疫情”,战之即胜护“安宁”

王珧珽

瓯海区梧田街道党工委书记

我曾经是一名武警战士,现在是一名街道书记。四年军旅生涯,二十五年基层历练,我打过不少硬战。而今年三场战役却是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

第一场战役,就是今年初“保生命”的疫情防控阻击战。这场战斗打响时,梧田的形势异常严峻,不到22平方公里的地方,外来人口高达12.8万人,其中湖北籍近万人,还有大量在鄂经商游学人员。而真正把我们推向这场疫情风暴中心的,是2月1日小敏粉干店父子的双双确诊。

小敏粉干店在梧田小有名气,春节前正是店里生意最好的时候。在接到这一消息时,我意识到一场恶战在所难免!

我火速赶到疫情现场,连夜集结了80余人对粉干店及周边进行全面警戒、消毒和封锁,对霞王村实行整村封闭隔离,通过“传统排摸+大数据分析”,迅速找出了255名密接者,争分夺秒开展“百人转移”大作战。

当时,救护车不够,我们私车上!驾驶员不够,我们干部上!没有时间考虑个人安危,但无论如何也要阻止病毒蔓延,全部崭断!最终,我们在凌晨四点圆满完成了所有密接人员的转移隔离任务,也有效遏制了疫情蔓延。随着街道整个面上疫情防控力度的不断加码,2月6日后,梧田再无新增病例。

当我们的防疫阻击战取得阶段性战果的时候,今年的第二场战役:“保经济”复工复产主动仗也正式打响!

要想打赢这场硬仗,难就难在:既要快速复工复产,又不能放松疫情防控。

当时我第一个提出把防疫卡口转为“复工复产”服务站。2月19日开始,梧田全域111个防疫卡口,迅速完成从“精准管控”到“精细服务”的角色转变,并向企业发放了4万个口罩,全力帮助企业安全复工复产。

通用锁具是“全国十大锁王”之一,员工分布在全国各地,骨干力量又集中在湖北省。怎么才能在全国封锁、各自为战的情况下,把员工们安全带回厂里?我们的驻企专班连续5天蹲点企业,最终拟定了一套“细到骨子里”的接回方案,对包车路线、员工上车方式、车间一米距离、厂内军事化管理等都做了细致的规定,顺利帮助企业完成了复工复产前的各项准备。

2月27日,320名通用员工返岗开工,3月初企业产能100%恢复。企业负责人连说:多亏了街道的精心指导,我们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满血复活”!而通用的样板也大大提振了其他企业的复工信心。

通过主动出击,逆势而上,今年前三季度街道经济指标从去年的考核末位翻身跃至全区第五,MEI指数更是连续多次排名全区第一。

前两场硬战还没打完,第三场硬战已经打响。这就是“保民生”的拆迁清零攻坚战!

今年3月,在全市“三强两促”专项行动中,我们领到这项攻坚战的作战指令,那就是:必须在两个月内完成拆迁地块清零,确保安置项目顺利施工。当时,这个地块已经被龙湖地产竞得,但地块内仍矗立着3幢17间联建房未拆除。这17间联建房因为无法提供房屋建设手续,政策处理一直难以推进,如果认定为违法建筑,每户损失将达上百万元。拆房容易,但是拆迁户的利益如何保障?

面对一度陷入僵局的清零工作,凭着一张房屋总平图,我们抽丝剥茧,白天跑城建档案馆,晚上彻夜分析套图测算,终于在成千上万份的档案里找到了这3幢房屋的规划配套缴费凭据,最终为这17间房屋的合法性“验名正身”,给了拆迁户们一个满意的答复!经过52天的奋战,5月7日这3幢房子顺利拆除,圆满完成任务!

回顾这三场硬仗,我要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给我们干部干事创业提供了辽阔疆场!我更感叹,通过担当作为,“让不可能变为可能”,给我们奋进者带来价值体现!

我想说:新时代是奋进者的时代,唯有积极有为、奋勇担当!才能建功立业、不负韶华!

坚守科创使命担当 锚定蓝图实干善为

吴呈钱

温州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温州高新区(浙南科技城)管委会主任 吴呈钱

我来自浙南科技城。提起科技城,大家的印象里可能会出现,现代化的建筑,优美的环境,智慧的交通这些画面。去年3月份,组织找我谈话,让我到科技城工作,我也是抱着这样的愿景和期待。

可当我第一次,站在科技城那片辛辛苦苦拆出来的空地上时,我的心中是茫然的。刚起步的科技城,除了要面对科创要素集聚不足,重大产业项目不多,城区功能配套不全等现实,还要面对网络上许许多多,不看好科技城的舆论。温州拿什么搞科技城?拿什么去比杭州的未来科技城?我们在天时、地利上都不占优势,甚至我们自己的团队中,也有人信心不足。说一千道一万,没有大项目,没有大平台,一切宏伟蓝图都是空的,科技城迫切需要一次重大的突破,来扭转被动局面。

在乌镇互联网大会上的一次偶遇,我们得知信科集团旗下的大唐网络正在全国布局5G微基站项目。或许应了那句俗语,对上眼了。也许是我的学习经历原因,让我在潜意识里觉得眼前这个项目就是科技城最好的突破契机。会议还没有结束,我们就直接赶赴大唐网络首个签约的山东菏泽,进行实地考察。在场的很多同志心里没底。信科集团是信息通讯领域的国家队,项目落地不仅仅有山东,还有来自上海、重庆等国内一流的高新区,这些都是我们从未企及的天线。同事们的担忧,我不是没有过。但是我作为带头人,我不能气馁,没有硬件,我们就拼软件,没有基础,我们就拼服务。项目的谈判落地过程异常艰难,很多政策我们没有接触过,很多条件我们没有遇见过。我们就组织专班,建立指挥部,与项目方做到同吃同工作,零距离贴身服务,提供保障。保证所有的问题都不过夜,第一时间得到回应和解决。

项目方的代表给予我们工作肯定,但项目入驻团队对科技城的生活环境表示忧虑。两年前的科技城内,商住、学校、医院都还在建设初期,甚至连个像样的农贸市场都没有。为此我毅然决定安家科技城,我不仅要给自己信心,也要给我们团队信心,还要给入驻科技城的各类人才信心。就这样,我们以诚心和贴心的服务,打动了投资方。仅用8个月时间,总投资52亿元的省重大产业项目大唐5G创新中心落地,并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土地出让、当年开工的科技城速度。项目的落地不仅让科技城有了一座高耸的大楼,更让所有的建设者有了坚定的信心。

产业项目落地的同时,我们更加注重平台人才的落地。去年5月,我们敲开了世界顶尖科学家、“纳米发电机之父”王中林院士的门。有人说我们不知天高地厚,有人说我们异想天开。我想,如果连梦想的勇气都没有,那还谈什么科技引领未来,还谈什么科技城建设。我们坚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从项目到资金、从人才到团队、从政策到空间,我们几乎把所有潜在竞争对手的条件都研究了一遍。尽管如此,平台落地依旧困难重重。当谈判进入最紧要的关口,在我们犹豫不决的时候,市委书记陈伟俊在第一时间,给我们发来了一份稿件,那就是中科院关于王中林院士辞去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终身讲席教授的信息。市领导始终在关注着我们,在我们身后有一股强大而坚定的力量。终于在今年7月份,科思技术研究院正式签约落地。

谈判期间正值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一次从北京回来已经是晚上了。推开家门,小女儿看着我回来,高兴地向我扑来。然而我考虑到要做必要的防护,就避开了她,将自己“隔离”在书房内,把她拒之在门外。至今想来,心中还有些愧疚。

今天科技城已经拥有了9个高能级平台,重大产业项目相继落地建设,城市功能和环境形象得到明显提升。回顾两年来,我们有付出,有收获,有泪水,也有喜悦。接下来,我们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务实的举措,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坚决扛起温州科技创新的使命担当,努力为打造“重要窗口”做出更大贡献!

来源:温州新闻客户端

温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世朋

分享到:
N 编辑:温正祥责任编辑:董晶亮监制:张佳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