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宣传温州   ->   瓯越思享+   ->   理论宣讲
高校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应有之为”
来源:时间:2024-04-15 08:56:00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力在于创新,创新需要人才,人才要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与新质生产力紧密联系。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是加快培育和发展区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力量。

  科研攻“尖”,以科技创新主力军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有组织科研,更好发挥高校科技创新“国家队”作用,坚持“四个面向”,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问题,有组织地开展科技攻关,加强前沿导向的基础研究与需求导向的应用研究,聚力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切实筑牢国家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基石。加强高水平基础研究平台建设,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以促进原始创新为目标,在建设和发展大科学装置中发挥高校重要作用,努力建设一批面向未来的综合性科学研究中心、全国重点实验室,推进重大基础研究设施建设与重大科学发现紧密结合。

  产业向“新”,以产业发展策源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强化前瞻性学科发展,布局新产业、新赛道。高校依据自身办学定位,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做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探索新兴学科尤其是“高精尖缺”学科生长点,大力推进“文理渗透”“文工结合”“医工交叉”培育交叉学科,为助力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新领域新赛道上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强大力量。加快创新共同体建设,打造新合力、新动能。完善企业出题机制,推动高校优秀学科团队和实验室下沉产业一线,搭建校地研究院、校企孵化器、联合实验室等创新载体,构建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科技服务机构等创新主体相互作用的创新联合体。积极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形成全链条、优生态,打通科技成果供给侧与需求侧联通渠道,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科研院校走进企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实现从“0-1”的原始创新,到“1-10”的应用研究以及“10-100”的成果转化落地。深化高校科技成果管理机制创新,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配机制、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激发高校师生推动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人才为“基”,以人才引育主阵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合理流动机制,促进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和科技人才队伍壮大,为加快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强人才支撑。加大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力度,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目标,聚焦强国建设特别是打造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推进新文科、新理科、新工科、新医科建设,建设卓越工程师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等创新载体,着力培养更多战略科学家、卓越工程师和大国工匠等新质生产力的创造者、践行者。加快构筑高水平人才高地,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教育家精神,在聚才引才上下功夫,做到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构筑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学术生态、人尽其才的环境氛围、人才各展所能的激励机制,引育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顶尖人才和创新团队,积极储备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智慧力量。

  来源:温州大学

编辑:徐彬彬|责任编辑:董晶亮|监制:张佳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