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为温州园博园桥梁命名献议

为温州园博园桥梁命名献议

温州网 2025-08-18 14:42:00

  日前,一位参与第十五届中国(温州)国际园林博览会(温州园博园)主场建设的老同事谈及工程进展,勾起了我对“重庆园博园”瓯园建设的美好回忆。

  2010年,温州市市政园林局承担了第八届重庆园博园“瓯园”的建设重任。我们以温州地域特色为核心,巧妙融合“山、江、岛、梯田”等自然元素,构建层次分明的空间布局,打造动态水系景观。通过植入竹林、瓯柑、石桥等典型温州园林符号,并镶刻温州名家书法,我们成功展现了温州传统庭院的独特魅力,荣获国家建设部多项嘉奖。

  如今,温州园博园坐落于瓯海区郭溪与潘桥街道。虽已退休居家,总想为家门口的这座园博园尽点心意。得知园内建有42座桥梁,命名事宜正在酝酿中,我虽非饱学之士,也未曾亲临现场踏勘,仍不揣冒昧,对照平面布局图冥思苦想,草拟了24个桥名,意在抛砖引玉。

  桥名是地名的重要构成,对于园博园而言,其命名更应凸显“温州特色”,旨在唤起市民对本土历史的热爱,并增进宾客对温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认知。扬州“世园会”桥梁命名融合地域文化与展园主题,苏州园林的桥名取自诗词典故与园林意境,杭州西湖桥名多关联“西湖十景”。我们可借鉴这些经验,结合温州本地文化和园博园景观,形成系列命名体系,如:山水意象、历史名人、诗词典故、非遗工艺、园林美学、海丝文化及未来愿景等。

  以下是我初步构思的几组桥名建议:

  1.老树桥/榕树桥

  位置毗邻“榕墩烟雨”景点,灵感源于榕荫匝地、烟雨朦胧的景致。桥名取自南宋永嘉亭山(今瓯海潘桥)人王楠的诗句“门前老树最关情,一夜相思头尽白”(《南康泊舟欲游庐山值雪》)。“老树”,既是岁月沉淀的象征,也承载着深厚的记忆与乡愁。 王楠(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进士,永嘉学派知名学者,师从创始人薛季宣,后为集大成者叶适之师。

  2.竞渡桥/竞舟桥

  位置临近“仙湖竞渡”景区,呼应“竞渡”主题,彰显温州地域文化,既体现龙舟竞渡的拼搏精神,也契合瓯越人“奋勇争先”的特质。桥名意涵参考清代赵翼《竞渡》《连日竞渡再赋》等诗作。这些诗不仅描绘地方风俗,也折射社会百态,引发对人生竞争的哲思。“竞渡之俗起荆楚,初因吊忠后竞嬉”,展现了从祭祀到娱乐的功能演变。

  3.仙鹭桥

  位于“七星鹭鸣”的仙湖景区。景观核心为白鹭栖息水面,其名连接了“仙湖”。桥名取自明代欧大任《功德寺》诗句“玉波仙鹭浴,绯雪御桃开”。以“玉波”喻清澈水面,“仙鹭”象征高洁超凡,二者结合营造出空灵仙境般的画面,突出自然与生灵的和谐共生。

  4.琴园桥

  连接瓯屿听琴景区,“听琴”蕴含古典园林“听泉赏乐”的意境。任桐(1868-1932年),仙湖所在地任桥村人。1916年在武汉沙湖边创建了武汉首座具现代特征的园林,命名为“琴园”。园内亭台楼阁,楹联题咏等均由其亲自设计题写。康有为以“琴谱茶经,轮换风雅;园花池月,悟彻禅机”,盛赞琴园巧妙融合古典雅致与现代游乐需求,体现了文人风雅与现代生活追求的共鸣。

  5.文虎桥

  建议命名于相关区域。潘文虎(1089-?),靖康元年(1126年)高中状元,是温州历史上第一位武状元。祖籍永嘉合溪(今昆阳),后徙居瓯海潘桥。据清光绪《永嘉县志》载,其建“仁寿桥”,该地遂称潘桥,桥与地名皆成其纪念。他所作的《为被虏妇作》回文诗,字字泣血、振聋发聩,警示悲剧莫再重演。命名“文虎桥”,既为纪念先贤,亦为崇尚其修文习武的精神与忧国爱民的情操。

  6.祖皋桥

  南宋著名词人卢祖皋(1174-1224),永嘉县(今瓯海郭溪)人,庆元二年(1196)进士,被誉为“八百年来温州词宗”。其词作《夜飞鹊慢·骄嘶破清晓》抒写月圆夜别离之哀伤,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是婉约派佳作。以“祖皋”命名,纪念这位词坛大家为推动南宋词风多元化发展作出贡献,其词中意境亦与“花堤夜月”之景相得益彰。

  7.任桐桥

  建议命名于A环仙湖景观区,纪念武汉“东湖规划之父”任桐(1868-1932年,瓯海郭溪任桥人)。他是系统总结和提炼东湖风景第一人,所著《沙湖志》详细记载了沙湖及周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为研究城市生态空间演变和现代城市规划提供了珍贵的历史依据。

  8.周元桥

  建议命名于相关区域。 纪念中国衡器改革核心推动者姜周元(1916-2003年),瓯海郭溪人。1950年任三溪供销社主办会计时,深感十六两一斤换算繁琐,于1953年率先提出改十六两制为十两制的建议,并被国家采纳试点。1959年国务院颁布命令全国推行十两制,结束了“半斤八两”的历史。国务院授予其“中国衡器改革建议者”证书。其挽联“一斤改十两,一斤得十两,做人做账同原则;十亿出一人,十亿只一人,肯干肯缄不普通”,精辟概括了其贡献。

  9.洁天桥

  建议命名于相关区域。纪念“中国农村改革第一人”戴洁天(1923-2022年)。1955年,作为永嘉县委工作队长进驻郭溪燎原社(今任桥、凰桥、曹埭村)。他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中,探索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之道,于1956年创造性提出“包产到队、责任到户、定额到丘、统一经营”的责任制,简称“包产到户”。虽然取得显著成效,深受农民欢迎,却遭受残酷的批判打击,燎原社“星火”一度熄灭。在“拨乱反正”后,燎原社被确认为“中国农村改革的源头”,戴洁天的历史功绩得以昭彰。命名“洁天桥”,既是对戴老改革壮举的永恒铭记,亦是对其高尚品德与广阔胸怀的崇高颂扬。

  10.忘怀桥

  永嘉太守谢灵运《过瞿溪山饭僧》云:“忘怀狎鸥鲦”。“狎鸥鲦”融合《列子·黄帝》“狎鸥不猜”(象征人与自然和谐)与《庄子·秋水》“鲦鱼出游”(暗喻超然物外)之典。谢灵运借此表达忘怀俗世、寄情山水的禅意,与桥梁“沟通世俗与超脱”的象征意义相契。谢灵运主政永嘉期间遍览山水,创作大量诗篇,奠定永嘉山水诗路文化基础。

  11.庭诰桥

  公元434年,颜延之贬任永嘉太守,任上撰《庭诰》家训。《庭诰》蕴含“道者识之公,情者德之私”的价值观、“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的择友观、“大喜荡心,微抑则定”的修身观、“体恤农桑艰辛”与“器重一时,体之滋冲”的政德观等,具有跨越时代的教化力量。 以“庭诰”命名,致敬颜延之思想,赋予桥梁“沟通天地,联结古今”的深层文化意涵。

  12.琴材桥

  永嘉太守丘迟于瓯海吹台山采得制琴良材白桐树,寄赠友人柳恽,并作《题琴材奉柳吴兴》诗。诗中“边山此嘉树、摇影出云垂。清新有素体,直干无曲枝”,描绘桐木高耸入云、生机盎然,赞其符合制琴良材特质,亦隐喻诗人清心素体、孤直不曲的品格。“琴材”之名延续此象征,使桥成为连接世俗与高洁精神之媒介;同时承载古代制琴智慧,融入园林传承艺术与实用结合的理念。

  13.烟凝桥

  唐代温州刺史张又新《吹台山》诗:“吹台山上彩烟凝”。意思是流动云雾勾勒山间朦胧美,斑斓烟雾宛若凝滞空中,极具视觉诗意。 “烟凝”桥名,自然交融诗意栖居与山水意境。张又新任内注重文化传承与地方治理,融合自然与人文,提升“东南第一州”影响力。

  14.橘录桥

  《永嘉橘录》,是世界首部柑橘学专著。南宋淳熙四年(1177年),韩彦直知温州。任内荡平匪患、奏免赋税、疏浚水系,并编撰《永嘉橘录》,推动温州及全国柑橘产业发展。 “橘录”之名,勾连地方特产与航运经济,寄寓为官者当如橘林扎根沃土、勤政惠民、福泽一方。

  15.曹埭桥

  曹埭村(今瓯海区郭溪街道),村名源于曹氏姓氏与水埭(堤坝)结合。明宣德至正统年间,太守何文渊组织疏浚塘河枢纽三溪流域,修筑堤坝,当地民众感念其德,称“何公堤”。何文渊知温州期间,整顿吏治、兴修水利、发展农桑、重教兴文、清廉自守。“曹埭”之名契合园博园“诗画山海”主题,颂扬清正廉吏,传承地域文化,使桥成为跨越时空的文化信使。

  16.绣彩桥

  瓯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艺术特色以针法多变、色彩鲜艳著称,尤擅山水、花鸟题材,技艺精湛,文化深厚。代表作《十二金钗图》、《孙中山》人像发绣等享誉海内外,曾作国礼。“绣彩”之名将精湛瓯绣技艺转化为可感知的公共符号,强化地域文化记忆。

  17.塑艺桥

  瓯塑,温州独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浮雕艺术)。它以桐油和泥为原料,融合绘画与雕塑,创制“色彩浮雕”,被誉为“立体油画”,据传历史可溯至北宋。“塑艺”之名突显其立体艺术魅力,使桥成为园博园标志性景观节点,向全球观众展示瓯塑风采。

  18.瓷韵桥

  瓯瓷(瓯窑瓷器),中国古代著名瓷器。创烧于东汉,主要分布于瓯江两岸。唐代釉下褐彩工艺独特,茶具造型丰富,曾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瓷韵”之名拓展非遗应用场景,串联历史与当代对话,传承瓯域文化中“器以载道”的哲学思想。

  19.鸥翼桥

  此桥采用不对称曲线设计,如鸥鸟展翼,凌波欲飞。夜灯勾勒、羽影翩跹,宛若“万里鸥波自在飞”(宋·陆游),成瓯海大道地标。典出《列子·黄帝》“鸥鹭忘机”,寄寓人境和谐、心随鸥鸟的自在境界。

  20.飞虹桥

  仿苏州拙政园“小飞虹”遗韵,朱栏映水,恰似“晴虹桥影出,秋雁橹声来”(唐·白居易)。取鲍照“飞虹眺秦河”之宏阔,更添“烟雨楼台虹影斜”的江南园林雅致。名承古意、景绘新图,强化诗画交融的园林情趣。

  21.曲水桥

  采用折线形步道设计,曲廊蜿蜒,如清溪漱玉,引“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晋·王羲之《兰亭序》)之古意。桥侧镌刻《兰亭》名篇,可续兰亭雅集遗风,邀文人墨客“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22.文兴桥

  桥体微倾,致敬泰顺文兴奇观,续写“廊桥遗梦”。铭记乡贤“倾尽家财济通途”之义举,高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之公心。此桥非独为景,更乃“德泽长流梓里间”的精神丰碑。

  23.海丝桥

  位于“海丝园”,桥若巨舰龙骨,扬帆待发。 栏板镌郑和航图,昭示温州“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唐·李白)的丝路节点地位,象征“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明·郑和碑文)的开拓气魄。

  24.起风桥

  矗立未来之园,以“起风”为魂。钢构镂空,若“风起青萍之末”(战国·宋玉《风赋》)般灵动;夜灯流转,似“耿耿星河欲曙天”(唐·白居易),演绎“九万里风鹏正举”(宋·李清照)的创新之势, 寓科技与未来如长风鼓荡,生生不息。

  综此廿四桥名:山水意象(1-4):融展园主题,绘自然诗境;历史名人(5-9):彰瓯越先贤,铸精神丰碑;诗词典故(10-15):承永嘉文脉,续太守遗风;非遗工艺(16-18):展瓯绣塑瓷,耀匠心传承;园林美学(19-22):演景物奇观,蕴诗画雅趣;海丝未来(23-24):通古今丝路,启创新宏图。

  诸桥如丝如链,串连瓯地千年文脉,贯通历史与未来。期冀游人漫步其间,沉浸于“山水诗画、温润之州”的独特意蕴,感受穿越时空的文化脉动。学识所限,拙见难免疏漏,敬请方家不吝斧正。

  作者:郑锦春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宣传温州 编辑:徐彬彬责任编辑:董晶亮监制:张佳玮